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个历史人物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结局。
前四句讲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在笠泽之战中巧妙分兵击败吴国,但他始终记得年轻时在会稽战败的耻辱(当时这些吴国士兵可能还没出生)。他忍辱负重几十年,终于在白发苍苍时洗刷耻辱、成就霸业。这里用"丁年"(壮年)和"白首"的对比,突出勾践的隐忍与坚持。
后四句转到燕太子丹。他急功近利,等不及慢慢谋划,就仓促派荆轲刺秦("蚩蚩"形容他鲁莽)。结果刺秦失败,加速了燕国灭亡。
诗人通过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能忍辱负重、长期谋划(如勾践),而急躁冒进往往适得其反(如燕丹)。这种对比让读者自然体会到:成就大事需要智慧和耐心,而非一时冲动。诗中"战笠泽"与"遣荆卿"、"白首定雄名"与"剋期"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让道理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