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和对功名富贵的淡泊之心。
前两句写作者已经看透人生,不再为生计发愁,把贫穷与显达的命运都交给上天决定。"计然"是古代经济家,这里指精打细算的生活。作者说自己已经过了为生活精打细算的阶段。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狙公养猴"的故事,说养猴人算计着早上给猴子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就生气;改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就高兴。作者用这个典故讽刺世人像猴子一样计较眼前得失很可笑。另一个是三国徐邈的故事,他整天喝酒却被称为"中圣人",说明真正的高人不在乎世俗眼光。作者认为时间过得飞快,功名就像赛马时领先的马鞭一样转瞬即逝。
最后两句用"燕雀"比喻世俗之人,他们看到"鹰隼"(比喻高尚的人)就惊慌失措。而真正的高人其实隐居在"左绵"(四川绵阳一带),世人却认不出来。整首诗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笑看人生的态度,认为不必计较一时得失,真正的智慧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