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次潘岷源韵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陟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冷秋夜里的孤寂感受和思乡之情,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用"西风"和"落叶"两个典型秋景,通过"楚声"(楚地悲凉的曲调)和"打窗鸣"的声响,让读者直接感受到秋风萧瑟的氛围。诗人躺在床上,听着这些声音,孤独感油然而生。

颔联通过对比手法更具体地写寒冷:十月的江边已经很冷了,但诗人直到深夜才突然发现单薄的被子根本挡不住寒气。这种"后知后觉"的描写很真实,让人联想到自己也有过类似体验。

颈联转向视觉描写:月光惊飞了霜冻中的乌鸦,饥饿的老鼠趁着夜深大胆地窥视灯光。这两个动态画面既写出了夜的寂静,又通过"啼乌""饥鼠"暗示诗人自己也是辗转难眠的状态。

尾联点明主题:半醉半醒间,思乡的梦境在广阔的江湖间萦绕,而突然醒来时,诗句就自然形成了。这说明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那些对家乡的思念,最终都化作了这首诗。

全诗妙在把常见的秋夜景物(风声、落叶、乌鸦、老鼠)与个人感受(寒冷、失眠、思乡)自然融合,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每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共鸣。最后"句忽成"的收尾也很巧妙,说明好诗往往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