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衮臣提举
小庵遂在青林里,高轩大马从何至。
慨然吐论翻涛澜,茅檐为我清风起。
忽传丞相下湖东,群凶落胆先摧锋。
便欲磨盾作文檄,捷书飞入甘泉宫。
丞相参谋虚位否(四库本作处),会看出奇兼破虏。
席卷江湖波浪清,貂鼎勋庸归自取。
慨然吐论翻涛澜,茅檐为我清风起。
忽传丞相下湖东,群凶落胆先摧锋。
便欲磨盾作文檄,捷书飞入甘泉宫。
丞相参谋虚位否(四库本作处),会看出奇兼破虏。
席卷江湖波浪清,貂鼎勋庸归自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董衮臣的官员(提举是宋代官职)临危受命、平定动乱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豪迈气概。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开篇:董衮臣突然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山林间的小草屋(可能是诗人隐居处),他慷慨激昂的谈论像惊涛骇浪,让简陋的茅屋都仿佛被清风吹拂。这里通过"小庵"与"高轩大马"的对比,突出人物不凡的气场。
中间四句转入正题:丞相(可能是范成大)奉命到湖东平乱,叛军闻风丧胆。董衮臣立即磨墨写讨贼檄文(古代战前文书),捷报很快传到皇宫。用"磨盾作文檄"这个细节,生动展现文人武将的英姿。
最后四句是展望:说丞相参谋的位置还空着(暗示董衮臣将受重用),预言他既能出奇谋又能破敌军。等到平定叛乱后,他的功勋自然会被铭记。"貂鼎"指古代记功的鼎器,比喻功成名就。
全诗像部微型英雄片:有山林偶遇的意外开场,有紧急军情的紧张转折,最后是建功立业的光明结局。诗人用"涛澜""席卷江湖"等壮阔意象,配合"磨盾作文檄"这种充满动作感的描写,把文人从戎的豪情写得跃然纸上。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天下有难,书生提笔也能保家卫国"的激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