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行留别修颙禅师
桐乡山水天下名,龙眠气势如长城。
重冈复岭跨三郡,磐压厚地攒青冥。
东南佛寺号投子,寺门洞启原无扃。
雪峰三来道方契,凿井百尺穿重冰。
至今善利永不泯,辘轳夜转闻寒声。
慈济玄谈载金刻,龟趺鳞甲光荧荧。
谁忧怪变碎以斧,半落崖下莓苔青。
时移岁晚人事塞,高座窃据非真僧。
白云徒侣半凋落,泉石往往荒柴荆。
我来抉弊眼除眯,颙自寿至人天迎。
随车贝叶五千卷,宝藏突兀同时成。
张翁好施古亦少,助我福地还中兴。
老禅咒龙未三日,泉发石上吁可惊。
晨厨千僧用无尽,琅玕引溜何泠泠。
城中客少民事简,屡携茗酌来煎烹。
叩师玄关问至理,心地拂拭菱花明。
妙峰胜会岂殊此,迷即成凡随死生。
明朝官满重回首,别师写作龙眠行。
重冈复岭跨三郡,磐压厚地攒青冥。
东南佛寺号投子,寺门洞启原无扃。
雪峰三来道方契,凿井百尺穿重冰。
至今善利永不泯,辘轳夜转闻寒声。
慈济玄谈载金刻,龟趺鳞甲光荧荧。
谁忧怪变碎以斧,半落崖下莓苔青。
时移岁晚人事塞,高座窃据非真僧。
白云徒侣半凋落,泉石往往荒柴荆。
我来抉弊眼除眯,颙自寿至人天迎。
随车贝叶五千卷,宝藏突兀同时成。
张翁好施古亦少,助我福地还中兴。
老禅咒龙未三日,泉发石上吁可惊。
晨厨千僧用无尽,琅玕引溜何泠泠。
城中客少民事简,屡携茗酌来煎烹。
叩师玄关问至理,心地拂拭菱花明。
妙峰胜会岂殊此,迷即成凡随死生。
明朝官满重回首,别师写作龙眠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桐乡龙眠山的壮丽景色和投子寺的兴衰变迁,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12句)描写龙眠山和投子寺的壮美景象。开篇就说桐乡山水天下闻名,龙眠山气势像长城一样雄伟。山势连绵跨越三郡,厚重的山石仿佛要压碎大地。东南方的投子寺大门敞开,没有门闩限制进出。这里用"凿井百尺"的典故,暗示佛法深邃难测。寺庙里的石碑刻着玄妙的佛理,龟形碑座闪闪发光。
第二部分(中间12句)讲述寺庙的衰落与复兴。随着时间流逝,寺庙破败,假僧人占据高位,僧众凋零,泉水荒废。直到修颙禅师到来,重振寺庙。特别神奇的是,禅师念咒三天就让干涸的泉水重新涌出,解决了千名僧人的用水问题。诗人经常带着茶来拜访,与禅师品茶论道。
第三部分(最后6句)是诗人的人生感悟。通过与禅师交流,诗人领悟到:擦拭心灵就像擦亮镜子,佛家所说的妙峰胜会(指修行达到的高境界)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迷失本心,就会陷入生死轮回。想到自己即将离任,诗人写下这首诗作为纪念。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山水,如"气势如长城""磐压厚地",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2. 通过寺庙兴衰的故事,展现佛法的神奇力量 3. 最后点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修行不在远方,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明的心境 4. 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既有景物描写,又有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