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郑大资竞渡诗韵

昔年冶游浚都城,溶溶春水涨金明。
龙舟鳞次鼓兰漿,胜日讲武风波平。
沸地笑歌混箫笛,轰天金鼓惊鹭鷁。
当年冠盖尽英游,飞{左甘中空}联翩迅翔翼。
只今潜盘向荒陂,畴曩伟观那再期。
熙熙王化及远近,春来胜事还相随。
十百分朋同川济,咸欲得枭无异意。
屈原死向千载余,今不敬吊翻成戏。
敬吊赋就独贾生,可见君子异小人。
公诗贾赋独追伤,忍以为戏向芳春。
企听赐环在朝暮,衮绣遄归庙堂去。
故先濯我尘土心,琅琅哦公七字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昔日京城繁华的龙舟竞渡盛况,同时对比今日的冷清,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屈原精神的敬仰。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回忆往昔盛况(前八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当年金明池春水荡漾时,龙舟排列、鼓声震天的热闹场景。贵族们乘着华美的船只,在春日里比武竞技,笑声歌声与乐器声混成一片,连天上的水鸟都被惊飞。这些描写充满动态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感叹今昔对比(中间八句):笔锋一转,说如今这些盛景已变成荒芜的池塘。虽然天下太平,春日活动依旧,但当年的壮观场面再也见不到了。众人分组比赛虽热闹,却把纪念屈原的严肃仪式变成了娱乐活动,对此表示遗憾。这里特别提到汉代贾谊曾真诚悼念屈原,暗示现在缺少这种真诚。

3. 表达个人志向(最后四句):作者通过品读郑大资的诗句来净化心灵,期待自己能像古代贤臣一样获得重用,重返朝堂为国效力。最后两句用"洗去尘土心"的比喻,表明要通过高雅诗歌来保持精神纯洁。

全诗通过强烈对比手法,在热闹与荒凉、真诚与敷衍之间形成反差,突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语言上既有"轰天金鼓""飞舟联翩"等大气磅礴的描写,也有"濯我尘土心"这样细腻的心理刻画,刚柔并济,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盖谅

盖谅,字朋益(《昆山杂咏》卷中)。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为宣议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七)。五年,任司农寺丞(同上书卷八五)。六年,任都督府机宜,抚谕川陕(同上书卷九八)。十年,行司农寺丞(同上书卷一三六)。十二年,以奉使川陕受供馈罢(同上书卷一四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