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虱》是一首幽默讽刺的小诗,用虱子的遭遇暗喻现实中的某些现象。
前两句"裤里无供给,裈头尽受降"写虱子的生存困境:裤子里找不到食物(无供给),裤腰处又都是投降的虱子(暗示被捉)。这里把虱子拟人化,说它们像战败的士兵一样"投降"。
后两句"赐之汤沐罢,投置不毛邦"更幽默:给虱子洗了个热水澡(汤沐),然后扔到不长毛的地方(不毛邦)。这是描写人们捉到虱子后的处理方式——用热水烫死,扔到没毛发的地方让它们无法生存。
全诗妙在:
1. 用小事写大道理,通过虱子的遭遇,暗讽某些人一旦失去依靠就难以生存
2. 语言生动有趣,"受降""赐之"这些庄重词汇用在虱子身上,形成强烈反差
3. 最后"不毛邦"的想象既合理又诙谐,让人会心一笑
诗人用轻松的方式,既写了捉虱的生活场景,又暗含了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小中见大,趣味盎然。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