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吴儒卿时馀将入都 其一

故人惜远别,索我一幅书。我书虽不工,点画颇有馀。

重是故人意,抽毫复踌躇。墨池忽放光,照我眉与须。

天地久衰飒,傫容亦瞿瞿。嗟我四十五,发白已萧疏。

却更三数年,岂不委壑渠。恐伤故人心,对书长欷歔。

还君白雪笺,郑重当何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老朋友即将分别时,一位书法不太好的诗人被要求写幅字留作纪念的故事。

诗人开头就说:老朋友舍不得我远行,非要我写幅字给他。虽然我字写得一般,但笔画还算能看。因为重视这份情谊,提笔时反而犹豫起来。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朋友间那种"虽然我水平有限,但因为你重视我,所以我也要认真对待"的微妙心理。

中间突然出现个生动画面:磨墨的池子突然反光,照亮了诗人花白的眉毛和胡须。这个细节像突然打开的闪光灯,让诗人看清了自己衰老的模样——45岁已经头发稀疏,再过几年可能就要埋进黄土了。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特别真实,就像现代人突然在手机前置摄像头里发现自己有了白发。

最打动人心的矛盾出现了:诗人既怕自己潦草的字迹辜负朋友心意,又担心拒绝会让朋友伤心。最后他选择把精美的信笺原样奉还,用这种郑重的态度来表达"不是我不愿意写,是实在配不上这么好的纸"。这种纠结特别能引起共鸣,就像我们想给重要的人准备礼物时,总觉得不够好的那种心情。

全诗用"写字"这件小事,写出了中年人面对友谊、衰老和离别的复杂心绪。最精彩的是把"墨池反光"这个日常细节变成人生顿悟的开关,让普通的告别场景有了时光的重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