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送别一位叫淳用的高僧回邛州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四句是回忆:诗人曾去寺庙拜访,高僧用自然景物给他讲解轮回的道理(比如花开花落就像生命循环)。"灯笼不灭心中火"说高僧的智慧像永不熄灭的灯,而"香印空残死后灰"则用烧完的香灰比喻肉身终会消亡,但精神长存。
中间两句写现实:绵邑(可能指当地)留不住高僧,他要回邛州重开法堂讲经。最后两句最妙,用"临邛绵邑何分别"点破:地名不同但本质没区别,就像"无去无来"的禅理——看似走了,其实智慧永远在那里。
全诗用香火、灯笼这些日常事物讲深奥佛理,把送别写得超脱。最打动人的是最后"无去无来"的意境:真正的智慧不会因为地理距离而消失,就像我们想念的人,只要心里记着,他们就从未真正离开。
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