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谢颂臣夫子科山生圹①(发表于1945年)

人情无论生与死,总⑴求栖身得宁宇。
廿纪风潮捲地来,大陆茫茫几净土。
先生择地不辞劳,远探禹域东南部。
倦游买棹还故乡,故乡好山不数睹。
此山形胜异群山,凿出神工与鬼斧。
山灵不屑界凡庸,留待高人来作主。
芟除荆棘筑生坟,孝思不匮⑵仍依祖。
春秋辄率友人来,墓前歌诗醉清酤。
我愿胜会逐年开,亲见墓⑶木堪作柱。
此地颇僻隔红尘,为山不深绝狼虎。
海天龙战任纷纷,葬身有地安如堵。
得所我为先生贺,得人我为科山诩。
科山鼎立甲溪北,埋没久与凡山伍⑷。
曩昔往来类土番,不则牧童与樵父。
赏识自逢慧眼人,石壁题诗不知数。
不必新高万千尺,名并先生传万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1945年发表的,表达了作者对谢颂臣夫子逝世后科山墓地的感慨与赞美。诗中不仅描述了科山的美丽环境和历史背景,还寄托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后人的期许。

诗的前半部分:对人生和死亡的感慨

1. 人情无论生与死,总求栖身得宁宇。
每个人无论活着还是死后,都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归宿。

2. 廿纪风潮捲地来,大陆茫茫几净土。
20世纪的风雨席卷而来,大陆上能让人感到安宁的地方很少。

3. 先生择地不辞劳,远探禹域东南部。
谢颂臣先生四处寻找安葬之地,不辞劳苦,最终选定了东南部的科山。

4. 此山形胜异群山,凿出神工与鬼斧。
这座山的风景与其他山不同,大自然仿佛用神工鬼斧雕琢而成。

5. 山灵不屑界凡庸,留待高人来作主。
山灵不以凡人自居,只等待像谢颂臣这样的高人来主宰它。

中间部分:对墓地的描绘和怀念

6. 芟除荆棘筑生坟,孝思不匮仍依祖。
人们清除荆棘修建坟墓,表达对逝者的深情,不忘祖先的教诲。

7. 春秋辄率友人来,墓前歌诗醉清酤。
每年春秋两季,友人们都会来科山墓前吟诗喝酒,缅怀逝者。

8. 我愿胜会逐年开,亲见墓木堪作柱。
诗人希望人们能逐年相聚科山,见证这里成为参天大树的景象。

后半部分:对科山的赞美和期许

9. 此地颇僻隔红尘,为山不深绝狼虎。
这里虽然偏僻,远离喧嚣,但也不危险,没有猛兽。

10. 海天龙战任纷纷,葬身有地安如堵。
外面虽然战乱不断,但科山是人们安息的好地方。

11. 得所我为先生贺,得人我为科山诩。
适当地安葬了谢颂臣,这是谢颂臣的荣幸,也是科山的荣幸。

12. 科山鼎立甲溪北,埋没久与凡山伍。
科山屹立在甲溪北边,很久以来只是普通山林,不为人所知。

13. 曩昔往来类土番,不则牧童与樵父。
往往只有土著人、牧童和樵夫来此地。

14. 赏识自逢慧眼人,石壁题诗不知数。
得到赏识是因为遇到了有慧眼的人,留下了无数题诗。

15. 不必新高万千尺,名并先生传万古。
不需要非常高大,只要和谢颂臣的名字一样流传万世就足够了。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科山墓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谢颂臣先生的敬仰与怀念。诗中不仅赞美了科山的自然美景,还强调了科山作为安息地的安宁与安详,最后寄予希望,让科山成为众多贤士与文人共同纪念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