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季德主事祠南镇还京

千羽春明玉扆间,皇华躬遣祀稽山。
蓬莱云雾随封检,敷落仙曹降佩环。
宣室旧承前席问,楼船今驾海涛还。
东南父老忧时切,落日扶藜得重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派遣官员王季德去南方祭祀山神后返京的场景,展现了皇权的威严与对民生的关怀。

首联写皇帝在华丽宫殿中派遣使者,手持象征权力的玉制仪仗,亲自安排祭祀大禹的会稽山。这里用"千羽春明"形容仪仗队的华美,"玉扆"代指皇权,体现祭祀的庄重。

颔联描写使者携带的文书穿越云雾送达仙境,神仙们纷纷响应。这里用"蓬莱""仙曹"等意象,将现实祭祀与神话结合,增添神秘色彩。

颈联通过对比手法,先回忆使者曾在皇宫接受皇帝咨询(用汉文帝夜召贾谊的典故),再写如今乘船踏浪而归,展现使者深受重用。

尾联笔锋转向百姓视角:东南地区的父老乡亲正为时局担忧,在夕阳中拄着藜杖迎接使者归来。这里"落日扶藜"的意象既点明时间,又暗示百姓的期盼,使庄严的祭祀活动最终落脚到民生关怀。

全诗在皇家仪典与民间疾苦间巧妙切换,用"蓬莱云雾""海涛"等壮阔意象与"扶藜""落日"等生活化场景相交融,既展现帝国威仪,又透露对民生的牵挂。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