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① 其一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脩纤。
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
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
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添。
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
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
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
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
游氛荡无馀,琐细得尽觇。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铓铦。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
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
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
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
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
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
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
当时备巡游,今不在(张本作存)缃缣。
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
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
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
方今东南旱,土脉燥不黏。
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
神莽吾难知,士病吾能砭。
文章巧傅会,智术工飞钳。
荐宝互圭璧,论材自楩楠。
苟以饰妇妾,谬云活苍黔。
岂如幽人乐,兹山谢闾阎。
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
寻奇出后径,览胜倚前檐。
超然往不返,举世徒呫呫。
高兴寄日月,千秋伴乌蟾。
遐追商洛翁,秦火不能炎。
近慕楚穆生,竟脱楚人钳。
吾意窃所尚,人谋谅难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乘船途中眺望九华山时写下的,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九华山的壮美,并融入了自己的哲思。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远眺九华山的震撼 诗人一开始就用对比手法突出九华山的特别——楚越之地有千万座山,但只有九华山兼具雄奇与秀美。山脚庞大如山根,山顶却纤细如笔尖。虽然距离县城还有百里之遥,但诗人已经迫不及待侧身远望。随着船只靠近,山影从朦胧的烟霭中渐渐清晰,像浮在水面的青色尖峰。这种由远及近的观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势的变化。
第二部分:沉浸式的山水体验 诗人停船靠岸,从午后一直观赏到夕阳西下。江面平静时,九座山峰倒映水中,宛如九位少女对镜梳妆。他躺着看月亮西沉,起身迎朝阳东升,将山水在不同时辰的美态尽收眼底。诗中用"翠纛"(绿色旗帜)、"寒铓"(冷冽的刀锋)等比喻,把陡峭的山崖比作直立的绀色头发,把茂密树林比作张开的紫色胡须,展现出九华山既凌厉又瑰丽的奇特景观。
第三部分:由景生发的深刻思考 面对如此神山,诗人产生一连串疑问:为何秦汉帝王没发现这里?也许是神灵故意用云雾隐藏它,或是古人漏记了这座山。他对比了受帝王祭祀的终南山和泰山,认为真正的神山应该像九华山这样不慕虚名。最后笔锋一转,借山水批判现实:当时东南大旱,官员们却像装饰品一样无用,只会写华丽文章讨好权贵。而诗人向往的是像隐士一样与山水为伴,凿石为窗、引泉为帘,超脱世俗纷扰。结尾提到两位古人(商山四皓之一的隐士和楚国的穆生),暗示自己崇尚高洁品格、不愿被世俗束缚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像一部山水纪录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展现九华山的多姿多彩。 2. 比喻新奇有趣,把静止的山写得活灵活现,比如山峰像少女发髻、山崖像老人的胡须。 3. 由景入情,从赏景自然过渡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批判了官僚作风,表达了寄情山水的志趣。 4. 语言既有力度(如"峨然""陵空"等词展现山势险峻),又有细腻感(如"青尖""紫髯"等色彩描写),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