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布行
芭蕉有丝犹可绩,绩成似葛分絺绤。女手纤纤良苦殊,馀红更作龙须席。
蛮方妇女多勤劬,手爪可怜天下无。花练白越细无比,终岁一匹衣其夫。
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入筒一端重数铢,拔钗先买芭蕉树。
花针挑出似游丝,八熟珍蚕织每迟。增城女葛人皆重,广利娘蕉独不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岭南地区妇女用芭蕉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勤劳场景,充满了对劳动智慧的赞美。全诗用生活化的比喻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几个核心内容:
1. 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
诗中写芭蕉丝、竹纤维甚至芙蓉茎都能变成布料,就像"蝉翼"般轻薄。妇女们把没人要的植物变成衣服、席子,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令人惊叹。
2. 女性劳动的艰辛与价值
"女手纤纤良苦殊"直接道出织布的不易——一整年才能织出一匹布给丈夫做衣服。"拔钗先买芭蕉树"的细节,说明她们连发钗都舍得卖掉来买原料,凸显了为家庭付出的决心。
3. 地域特色的工艺对比
诗人把"增城女葛"(增城产的葛布)和"广利娘蕉"(广利产的蕉布)作比较。就像今天人们追捧某地特产一样,当时这些手工布各有拥趸,反映出岭南手工业的多样性。
4. 生动的工艺描写
"花针挑出似游丝"让人看到抽蕉丝如绣花般精细;"入筒一端重数铢"形容布料轻得几乎没重量。这些描写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想象当时织布的场景。
全诗最动人的是它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没有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真诚赞叹这些"天下无"的巧手。就像今天人们追捧非遗手艺一样,诗人早在那时就记录下了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智慧。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