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随皇帝出行的场景,充满动感与画面感。
前两句写凌晨出发时的声音和天色:铜壶滴漏发出"登登"声响(古代计时器),雨过天晴的月亮还挂在天上,天色渐渐亮起来。这里用"虬箭"(雕龙刻箭的计时器)和"霁月"带出皇家出行的庄重感。
中间四句是行进途中的风景:山谷像被翠绿帷幕环绕,仪仗队的红灯在移动的云气中若隐若现。车轮声在桥梁上回响,抬头看见朝阳缓缓从松树顶上升起。诗人用"翠幕"比喻山谷、"双仗"指仪仗队,通过"红灯"与"旭日"的红色形成视觉呼应。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受:虽然带着满箱细薄夏衣("纤絺"),但在这清凉的山间完全用不上。这里用"烦蒸"(闷热)的反衬手法,突出山间清晨的凉爽宜人。
全诗就像一组移动镜头,从凌晨的声响到天亮后的景色,再到阳光升起,既展现了皇家仪仗的威严,又透露出诗人享受自然之趣的心情。特别是"松顶迟看旭日升"这句,把太阳缓缓升起的过程写得生动传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