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学者至于用夷,四顾茫然,及今而世将此惧;
山见终南之高,水见黄河之深,听其议论宏辩,观其容貌秀伟,九原可作,微公则吾谁与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是一首挽联,用来纪念张之洞。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都非常突出。在这首挽联中,作者表达了对张之洞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首先,诗的第一句“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张之洞被誉为“赤子”,意指他像婴儿一样纯洁无暇,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同时,他也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代表,为朝廷所倚重。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感激之情,因为他为国家和朝廷做出了巨大贡献。

接下来,诗的第二句“学者至于用夷,四顾茫然”,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张之洞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和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他的观点与当时的保守势力相悖,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诽谤。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担忧之情,因为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思想而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最后,诗的第三句“山见终南之高,水见黄河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这句话中的“终南之高”和“黄河之深”都是形容张之洞的才华和品德。作者通过这两个比喻来赞美张之洞的高洁品质和深厚学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

整首挽联通过对张之洞的赞美和怀念,展现了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挽联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忧虑,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尊重和理解张之洞的才华和品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