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荆公赵清献公文集

新法殃民众欲除,金陵强辨欲何如。等閒一语锋铓折,稷契当年岂读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批评了王安石变法,核心观点是:新法害苦老百姓,就算王安石(王荆公)在金陵写文章狡辩也没用。作者认为王安石自称要像古代贤臣稷、契那样治国,但一句轻飘飘的"岂读书"就戳破了他的伪装——真正为国为民的人,哪会死读书搞出害民的政策?

全诗亮点在第三句"等闲一语锋芒折",就像现在网友怼人时说"你行你上啊",这里是用"古代圣贤难道靠读书治国?"的反问,直接打脸王安石引经据典的辩解。最后用稷、契两位上古贤臣作对比,相当于说:"标榜自己是模范生,结果考个零分"。

这种讽刺手法现在也常见:先摆出对方标榜的人设(王安石学圣贤治国),再指出其实际危害(新法殃民),最后用对方自己的逻辑反击(圣贤治国靠实践而非死读书)。全诗短短28字,有事实、有反驳、有对比,像条犀利的时政短评。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