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夷山

武夷之山千万峰,溪水诘曲流其中。
喷云涌雪可□楫,一棹无览仙人踪。
白鹤昂昂写峭壁,雕虎长□□清风。
悬崖蜕骨造化外,绝壑驾船神鬼功。
寒岩鼎灶失鸡犬,盘石松椿腾蛟龙。
行行自喜浣尘俗,萧散玉羽超樊笼。
当年此日是高会,左仙右仙曲未终。
紫星飘然天上去,曾孙虹桥路已穷。
我生丹心涵太冲,欲脱缰锁追鸿蒙。
上邀轩辕宴玄圃,手摘日月相游从。

现代解析

这首《游武夷山》描绘了诗人游览武夷山时的奇幻体验和超脱尘世的心境,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道家仙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山水奇景的魔幻描写
开篇用"千万峰""溪水弯曲"勾勒出武夷山的地貌特征,随后笔锋一转,将自然景观神话化——溪水不是普通的水流,而是能"喷云涌雪"的仙河;悬崖峭壁被形容为"蜕骨"(仙人脱去凡骨留下的痕迹),峡谷中的船仿佛由鬼神打造。这些夸张比喻让山水有了灵性。

2. 仙踪传说的巧妙化用
诗中暗藏多个道教典故:
- "仙人踪""紫星上天"暗指武夷君(传说中武夷山的神仙)乘紫云升天的故事
- "曾孙虹桥"引用武夷山"虹桥板"传说(仙人宴会后虹桥断裂)
- "鼎灶失鸡犬"化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
这些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景色描写,让现实山水蒙上仙界色彩。

3. 自由心境的层层递进
诗人情绪随着游览逐步升华:
先是身体感受(乘船观景)→ 接着视觉震撼(白鹤峭壁、松树化龙)→ 最后精神超脱("浣尘俗""超樊笼")。结尾"手摘日月"的狂想,把这种渴望自由的情绪推向高潮。

4. 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
全篇充满大胆想象:
- 静态的松树被写成即将腾飞的蛟龙
- 普通的盘石被赋予孕育龙蛇的神力
- 甚至要摘取日月作陪游
这种夸张手法生动表现了诗人被山水激发的豪情。

本质上,这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借武夷山奇景抒发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人把现实风景、神话传说和个人理想三者糅合,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仙境世界。现代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当人面对壮丽自然时,那种想要突破平凡、追求生命极致体验的永恒冲动。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