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花园的美丽画面,同时暗含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春日的芳草茂盛生长,把后园都染绿了。红色的花苞沾着露水绽放,白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翻飞。这里用"绛房"(红房子)比喻花苞,"素叶"指白色花瓣,通过"承露坼"(沾露绽放)和"向风翻"的动态描写,让花朵显得格外生动。
后四句由景及情:花影散落在高耸的屋宇上,花香随风飘进挂着纱帘的小窗。这里"连云屋"形容房屋高大,"网轩"指纱窗,通过视觉(影)和嗅觉(香)的描写,营造出优雅的意境。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等美人到来时,花朵已经开始凋零,这种遗憾又能说什么呢?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喻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惆怅。
全诗妙在: 1. 画面感极强,像看电影镜头一样从草地推到花朵,再到房屋 2. 用"绛"与"素"的色彩对比,露珠与清风的触感,花香与花影的感官描写,营造出立体春景 3.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让前面的美景都成了铺垫,突出"错过即永恒"的人生感悟
就像我们拍完美食照片发现食物凉了,记录下春日盛景时,其实已经是在和春天告别。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告诉我们:美好往往在展现最灿烂一面时,就已经开始悄悄流逝。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