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仲冬望日阅碣石镇水陆兵全海肃清夜看海月(乙酉)
我看月圆几百回,何曾看月海上来。
也曾两度涉沧海,月黑水深云不开。
碣石南边无石处,再欲南行行不去。
楼船直跋岸根来,马足惊溅浪花驻。
东海苍茫月巳高,西海朦胧日初暮。
此时冬半暖如秋,碧海青天汗漫游。
万里绝无山碍目,三更况有月当头。
当头月照山头碣,海光如镜潮如雪。
今夜天空水亦澄,昔年气恶常侵月。
风伯曾令交阯平,水仙终在温州灭。
漫言清晏不扬波,一万犀军还荷戈。
月当盈处常愁缺,如此沧洲傲若何。
也曾两度涉沧海,月黑水深云不开。
碣石南边无石处,再欲南行行不去。
楼船直跋岸根来,马足惊溅浪花驻。
东海苍茫月巳高,西海朦胧日初暮。
此时冬半暖如秋,碧海青天汗漫游。
万里绝无山碍目,三更况有月当头。
当头月照山头碣,海光如镜潮如雪。
今夜天空水亦澄,昔年气恶常侵月。
风伯曾令交阯平,水仙终在温州灭。
漫言清晏不扬波,一万犀军还荷戈。
月当盈处常愁缺,如此沧洲傲若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碣石镇观看海上月亮的独特体验,充满壮阔的海洋意象和人生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前八句写看月经历:作者说自己看过几百次月圆,但从未在海上看过月亮。虽然两次渡海,却都遇到阴云密布。直到这次在碣石镇,终于看到海上明月,连战马都被浪花惊住。这里用"月黑水深云不开"的对比,突出这次海上看月的难得。
2. 中间八句写海上美景:冬夜温暖如秋,碧海青天如同漫游仙境。万里无山阻挡视线,明月当头照耀,海面如镜,潮水如雪。用"汗漫游"形容自由无拘的观感,"海光如镜潮如雪"的比喻生动传神。
3. 最后八句抒发感慨:由眼前澄澈的海月,联想到昔年海上风浪。提到交阯(今越南北部)和温州的海事,暗示即使表面平静("清晏不扬波"),仍需军队驻守。结尾"月当盈处常愁缺"道出人生哲理——最圆满时也需警惕缺憾,而面对浩瀚沧海,个人的骄傲又算什么呢?
全诗特色: - 画面感极强:从"楼船直跋岸根来"的动态,到"碧海青天"的静态,宛如电影镜头 - 对比手法:月黑与月明、昔年恶气与今夜澄澈、盈与缺的对比 - 由景入情:从写景自然过渡到人生感悟,最后以问句收尾引人深思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将一次普通的海边赏月,写出了时空交错的壮阔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渺小。特别是结尾,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也要保持清醒,体现了一种通透的人生智慧。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