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一座名为"凌歊台"的古台时的所见所感。整首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荒凉与壮美并存的意境。
开头两句说这座台已经荒废,夕阳笼罩着它,只剩下个空名字。这里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接着诗人看到长江从遥远的天边奔流而来,重重山峦在云边耸立,这两句勾勒出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观。
然后诗人注意到一座寺庙占据了黄山的地盘,但这里用"空见"二字,暗示这座建筑也难逃时光的侵蚀。最后两句特别有画面感:想找块古碑来抚摸怀古都找不到,只有孤零零的塔影映在秋日的天空里。这个结尾给人无限遐想,塔影的孤独正好呼应了开头的荒台。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简单的景物组合,既写出了大自然的永恒壮美,又透露出人世变迁的无奈。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石碑都渐渐消失,唯有江水、群山和秋空永远存在。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也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思考。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景物选择都暗含情感,这正是中国古诗含蓄之美的体现。
郭知运
(1132—?)宋临安盐官人,字次张,自号息庵老人。幼刻志向学。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秦桧强与为姻,知运勿乐,遂停婚。仕至荆州守。倦于荣利,卜居双庙之西。有《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