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侍读韩坡游嵩山
先生心久闲,忽作山水想。
千里嵩阳寺,探讨成孤往。
路经少室下,目极岳色上。
古意颢然宅,枕烟足偃仰。
投壶迹可寻,传会恐亦罔。
不妨曳杖至,聊复资奇赏。
昔闻王子乔,吹笙遂绝响。
兴尽君归时,记游可指掌。
千里嵩阳寺,探讨成孤往。
路经少室下,目极岳色上。
古意颢然宅,枕烟足偃仰。
投壶迹可寻,传会恐亦罔。
不妨曳杖至,聊复资奇赏。
昔闻王子乔,吹笙遂绝响。
兴尽君归时,记游可指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萧侍读的朋友突然想去嵩山游玩的故事,用轻松自然的语言展现了古人说走就走的洒脱和山水之乐。
开头说这位先生心里闲了很久,突然想去看山水——就像现代人刷到美景视频突然想旅行一样真实。他独自去千里外的嵩阳寺探索,路上经过少室山,抬头就能看见嵩山主峰的景色。这里用"目极岳色上"五个字,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他驻足远望的身影。
中间部分最有意思:他说古人在山里居住的痕迹还能找到,但那些传说故事(比如投壶游戏)可能都是假的。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不妨拄着拐杖去看看,就当开眼界——这种"传说听听就好,风景看了再说"的态度特别接地气。
最后用王子乔的典故(传说中吹笙成仙的人),却说"兴尽就回家",还把游玩路线记得清清楚楚。这种"玩够了就回,不学神仙"的实在劲儿,和现在很多人旅游打卡的心态一模一样。
全诗妙在把文人雅趣写得像朋友聊天:不说大道理,不装清高,就是单纯记录一次随心所欲的旅行。我们能看到山色,感受到游玩的快乐,更能体会到古人说走就走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