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心寺观鱼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首联借用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辩论鱼之乐的典故,暗示诗人此刻也在思考鱼儿的快乐。湖心寺的小桥西边,仿佛就是当年庄惠辩论的地方,诗人由此联想到鱼儿的自由自在。
颔联对比了两种人生态度:朝廷官员贪图功名利禄,就像鱼儿贪吃诱饵;而山中僧人安于清贫,就像鱼儿满足于简单的食物。诗人显然更欣赏后者的淡泊。
颈联描写了鱼儿的形象:白色的鱼鳍仿佛在空中跳跃,清澈的水光似乎能装入袖中。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鱼儿的灵动和湖水的清澈,也暗示诗人向往这种自由纯净的境界。
尾联写诗人倚着石栏杆,却难以用诗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自嘲像李商隐(玉溪生)一样喜欢堆砌典故(獭祭),却难以写出好诗。这其实是对自己复杂心绪的幽默表达。
全诗通过观鱼这一简单场景,引发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诗人用鱼儿象征自由,用僧人象征淡泊,表达了对简单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疏离。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