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

为爱江头碧玉林,生绡移入小斋深。
轩屏得此数竿足,淇澳从教千亩阴。
幸免雪霜侵直干,不妨木石伴虚心。
苏仙文老成寥落,安得高人为赏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墨竹的喜爱,以及竹子所象征的高洁品格。以下是逐句解析:

1. “为爱江头碧玉林”
开篇直抒胸臆:因为太爱江边那片翠竹(“碧玉林”比喻竹子青翠如玉),所以想把它们“搬”回家。

2. “生绡移入小斋深”
作者用白绢(生绡)画下竹子,挂到书房深处,让竹影常伴左右。这里“移入”是虚写,体现对竹子的珍视。

3. “轩屏得此数竿足”
书房里只要有这几竿墨竹就足够了。“轩屏”指书房的屏风,暗示竹子虽少,但精神意蕴已足够丰富。

4. “淇澳从教千亩阴”
用典故(《诗经》中“淇澳”指盛产竹子的地方)对比:即使没有千亩竹林,画中几株也能让人感受到竹荫的清凉。

5. “幸免雪霜侵直干”
画中竹子不会被风雪摧残(“直干”指竹竿挺直),暗喻理想中的品格不受现实磨难影响。

6. “不妨木石伴虚心”
竹子与木石为伴却保持“虚心”(双关:竹节中空+谦逊品格),强调其坚韧与谦和的本质。

7. “苏仙文老成寥落”
感叹像苏轼(苏仙)、文同(文老)这样懂竹的知音已难寻觅,流露对知音稀少的遗憾。

8. “安得高人为赏音”
结尾发出期盼:何时能再遇高人,像前人一样懂得欣赏竹子的精神?

全诗精髓
作者借墨竹画作,表达对竹子正直、虚心品格的向往。画中竹是现实竹子的升华,象征一种远离世俗摧残的理想境界。后四句通过对比古今,暗含对当下知音难遇的孤独感,但依然期待有人能理解这份情怀。

魅力所在
- 虚实结合:从江边真竹到画中墨竹,再到精神象征,层层递进。
- 双关妙用:“虚心”既写竹的自然特征,又喻人的品德。
- 情感真挚:没有刻意说教,而是通过爱竹、画竹、寻知音的过程,自然流露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