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

三十年来辅洞宗,悬河高论五更钟。
纫兰久在千峰里,折蕙徒伤短日中。
书史尚怀当日节,山川难觅旧时踪。
同门一恸寻常事,愁见丰狐举眼逢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在佛教禅宗洞山派修行三十年的僧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前两句"三十年来辅洞宗,悬河高论五更钟"是说:我在洞山禅宗修行三十年,每天凌晨听着钟声,参与那些如悬河般滔滔不绝的佛理讨论。这里的"悬河高论"既指佛法的精深,也暗示这些讨论如同悬在空中的河流,看似壮观却难以把握。

中间四句用香草作比喻:"纫兰久在千峰里"是说像佩戴兰草一样长期隐居深山修行;"折蕙徒伤短日中"则用采摘蕙草比喻人生短暂,如同白昼将尽时的伤感。"书史尚怀当日节"是说虽然读经书时还能保持当初的节操,但"山川难觅旧时踪"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连山川都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了。

最后两句"同门一恸寻常事,愁见丰狐举眼逢"最耐人寻味:同门师兄弟的离世本是寻常,但最让人忧愁的是,抬眼看到的都是像"丰狐"(毛色光鲜的狐狸)那样世俗圆滑的人。这里用狐狸暗示修行路上遇到的虚伪之人,表达了在坚守信仰过程中对世俗化的忧虑。

全诗通过时间流逝、自然意象和佛门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一位长期修行者面对时光荏苒、同道凋零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信仰的坚守,也有对世俗化的隐忧,更有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诗人用香草、钟声、狐狸等意象,将抽象的佛理感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能直观体会到修行者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