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渡口守潮

停挠蜀山头,梦入蜀冈尾。浙东之淮东,行役于焉始。

蜀道邈三峨,迢迢六千里。蚕丛与鱼凫,寥天阻南纪。

岂有风马牛,而忽通神髓。命名自独峰,附会真无理。

吁嗟蜀道难,不独三峨里。何如卧蜀山,饱看江霞绮。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在蜀山渡口停船休息时,联想到蜀道艰险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四句写实景:诗人把船停在蜀山脚下,梦里却飘到了蜀冈尽头。从浙江东部到淮河东部,这段辛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这里用"梦入"二字巧妙连接现实与想象,带出下文。

中间八句是核心联想:诗人想到真正的蜀道在遥远的峨眉山,相隔六千里。传说中的古蜀国(蚕丛、鱼凫)被天险阻隔在南方。用"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吐槽:眼前这座"蜀山"和真正的蜀地根本没关系,纯粹是当地人牵强附会取的名字。这里既有对命名随意性的调侃,也暗含对人生中各种"名不副实"现象的讽刺。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感叹"蜀道难"不只是峨眉山的专利(暗指人生处处有艰难)。但转念一想:与其冒险远行,不如躺在这座"蜀山"上,悠闲地欣赏江边晚霞。这个结尾特别妙,把前文的牢骚突然转化为豁达——既然改变不了环境,不如换个角度享受当下。

全诗亮点在于:
1. 把地理名称的误会写得妙趣横生,像在讲一个"山寨景点"的段子
2. "蜀道难"的双关运用,既指真实山路,也隐喻人生困境
3. 结尾的急转弯,从抱怨变成享受,给人"柳暗花明"的智慧启示

就像现代人吐槽某个"小巴黎""东方威尼斯"的景点名不副实,但最后发现:虽然不像巴黎,这里的夕阳倒也别有风味——这种幽默与豁达的结合,就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