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东湖傍晚的山水田园画卷,充满宁静悠远的意境。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把东湖周围的山比作"君山"(可能指洞庭湖的君山),说这些山像女子盘起的发髻和明亮的螺壳,相互环抱。这个比喻既写出山的秀美形态,又赋予山水灵动的生命力。
中间四句通过"人住"、"鸟呼"、"晚钟"、"落日"四个动态场景,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竹林里隐约可见人家,松林间传来鸟鸣,山谷寺庙的钟声回荡,夕阳下有人在云彩般的田野耕作。这些画面有远有近,有声音有色彩,共同构成立体生动的田园景象。
最后两句写诗人听到樵夫的歌声隐入林中,自己也想追随而去,但眼前只有渺茫的烟霞。这个结尾巧妙传递出诗人向往隐逸生活却又难以企及的微妙心境,给全诗增添悠长的余韵。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像用文字勾勒的水墨画,通过山水、人家、鸟鸣、钟声、耕田、樵歌等典型意象,营造出闲适恬淡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