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宋高宗赵构的挽词,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皇帝的功绩和长寿的赞颂。
第一句"社稷兴中否,干戈静四溟"说国家在他治理下是否兴盛,战争是否平息。这里用问句形式,实际上暗指高宗在位时确实让国家从动荡走向安定。
"生年同艺祖,庆寿似慈宁"将高宗与宋太祖(艺祖)和其母亲慈宁太后相比,称赞他既继承了祖辈的治国才能,又像母亲一样长寿。
"人忆庚庚兆,天垂九九龄"提到人们记得他出生时的祥瑞征兆(庚庚兆),上天赐予他八十一岁高龄(九九龄)。古人认为九九是极数,代表长寿。
最后两句"向来怀夏禹,今祔越山青"把高宗比作古代圣君大禹,说他如今安葬在青山之中。"祔"指合葬,暗指他的陵墓与青山同在。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既赞扬了高宗的治国功绩,又感叹他的长寿,最后以青山长存作结,表达了对这位皇帝的永久怀念。语言庄重但不晦涩,用典恰当却不难懂,展现了挽词特有的哀思与敬意。
周必大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