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感怀

春来谁挽去难援,中有悲驩万古痕。
飞絮无家凌紫极,落英不聘(四库本作伫)恨黄昏。
半涂未肯击鸣缶,百感何因招些魂。
海内一经连海外,欲搜怪物且重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春晚感怀》描绘了春天带来的感慨和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1. 春来谁挽去难援,中有悲欢万古痕:这里的“春来”指的是春天的到来,诗人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感慨。他说“谁挽去难援”,意思是春天来了,但想要挽留它却不容易。接着,“中有悲欢万古痕”说明春天带给人喜悦(欢)和悲伤(悲),这些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2. 飞絮无家凌紫极,落英不聘恨黄昏:春天里,柳絮随风飘散,它们没有固定的家,飞向高高的天空。而花朵凋谢后,也不愿意在黄昏时落下,这里的“不聘”可能是指不愿意轻易凋零。这两句诗表达了春天易逝的悲凉和无奈。

3. 半涂未肯击鸣缶,百感何因招些魂:诗人可能是在路上,但还没走到一半,他不想敲击鸣缶(古代的一种乐器),也许是因为不想打扰周围的宁静。这里的“百感何因招些魂”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不知为何会引发如此多的思绪。

4. 海内一经连海外,欲搜怪物且重翻:最后两句,诗人可能是在思考更广阔的世界。他说“海内一经连海外”,意味着国内的事情也影响着国外。最后一句“欲搜怪物且重翻”可能是指诗人想要探索和了解更多的奇异事物,也可能是在说想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一些事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诗中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