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秦朝灭亡、汉朝兴起时,一位叫伏生的学者如何保存古代经典的故事。
前两句说: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倒了(嬴蹶),刘邦建立的汉朝兴起(刘兴),但伏生这位老学者靠着自己的记忆(齿舌存),把《尚书》等上百篇重要典籍的内容都记了下来(百篇大义尽堪闻)。这里用"齿舌"代指老人家的记忆和口述,很形象。
后两句有点讽刺:汉文帝(孝文)嘴上说要恢复周朝的好制度(脩王制),但实际上并不真正重视这些古代典籍。结果伏生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献(古典),最后还是像遭遇了秦始皇焚书一样,再次被埋没了(重遭伏胜焚)。这里"焚"不是真的烧书,而是比喻这些经典又被忽视遗忘。
整首诗通过对比: - 秦朝焚书 vs 汉朝忽视典籍 - 伏生拼命保存 vs 朝廷不重视 揭示了历代统治者对待文化遗产的矛盾态度,也让我们看到古代学者守护文化的艰难。语言简单但含义深刻,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带着对文化传承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