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深邃的山间景象,充满禅意与自然之美。
前两句用镜头般的语言拉开画面:远远望去,南岩高耸入云,青山层叠,树木苍翠。这里用"百尺岗""叠叠"等词强化了山势的雄伟和连绵不绝的视觉感。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题诗壁上云生石"说岩石上题写的诗句仿佛与云雾共生,暗示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入定岩前石作房"以僧人打坐的意象,表现山石的静谧庄严。最妙的是"一窍有灵通地脉,半空无雨滴天浆",把山泉比作大地的灵性通道,把水滴比作天降的甘露,用拟人手法让石头有了生命感。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现实:这里离鹅湖书院不远,诗人忍不住想在此结庐隐居。"肯借"二字透着小心翼翼的向往,把对山居生活的渴望写得含蓄动人。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水墨画:远景是苍茫群山,近景是题诗岩壁与滴水山泉,而一个想隐居的文人形象就站在画中央。通过石头、云雾、水滴这些寻常景物,诗人写出了天地间的灵性与禅意,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山林之美。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