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山衡阳跃马图和须溪韵

将军紫绶驰燕然,丞相白发祁山前。重瞳悲歌泣虞美,伏波眼穿鸢堕水。

英雄相望千万年,西风荒草迷五原。延秋王孙折金鞭,女墙明月铜驼门。

衡山春浓风日好,紫缰电转人未老。岂知蹶块追海横,海天如雪狂澜倒。

玉楼十二春衣妍,流云却月争取怜。落花金谷独一死,苍旻不语丹心传。

刘家的卢空识意,金粟龙媒俱久逝。少年相对那得知,掩图醉倚南风睡。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英雄的悲壮故事,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全诗分为几个部分,层层递进,情感丰富。

1. 英雄的悲壮与历史的沧桑
开头提到两位英雄:一位是驰骋沙场的将军("将军紫绶驰燕然"),一位是白发苍苍仍坚持北伐的丞相("丞相白发祁山前")。他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英雄,但最终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接着用"重瞳悲歌泣虞美"(项羽与虞姬的悲剧)和"伏波眼穿鸢堕水"(马援南征的艰辛)进一步渲染英雄的悲情,说明即使再伟大的英雄,也难逃命运的残酷。

2. 历史的荒凉与现实的对比
"西风荒草迷五原"描绘了历史遗迹的荒凉,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衰草连天。而"延秋王孙折金鞭"和"女墙明月铜驼门"则暗指贵族子弟的没落和王朝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

3. 衡山的春景与英雄的豪情
中间笔锋一转,写衡山春光明媚("衡山春浓风日好"),英雄骑着骏马意气风发("紫缰电转人未老")。但紧接着又转折,用"海天如雪狂澜倒"比喻英雄最终难敌命运的巨浪,豪情转瞬即逝。

4. 美人与英雄的对比
"玉楼十二春衣妍"写美人的华丽生活,而"落花金谷独一死"则用绿珠坠楼的典故,暗示红颜薄命。英雄与美人,一个丹心传世,一个香消玉殒,但都逃不过悲剧结局。

5. 结尾的感慨与超脱
最后提到"刘家的卢空识意"(刘备的卢马救主的故事)和"金粟龙媒俱久逝"(名马与英雄都已逝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无奈。少年人看不懂这些故事的含义("少年相对那得知"),只能醉卧南风,超脱于历史的沉重之外。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英雄的豪情、历史的沧桑、命运的无奈融为一体,既有对英雄的敬仰,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语言生动,意象丰富(如"西风荒草""海天狂澜"),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看到英雄驰骋、美人凋零、历史更迭的场景。最后以"醉倚南风睡"收尾,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感,余味悠长。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