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秋夜归家后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内心的不安与孤独。
前两句直接点明时间背景:回家没几天,突然发现秋天已经快结束了。"倏忽"二字生动表现出时间流逝之快,暗示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敏感。
中间四句用四个特写镜头展现秋夜景象:月光把池塘照得发白,寒风吹过老树发出声响,受惊的鱼儿刚平静下来又跃出水面,被惊动的鸟儿想回巢却难以安歇。这些画面看似写景,实则都在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就像受惊的鱼鸟一样,他回到家中却依然无法获得安宁。
最后两句道出原因:因为门前那条路(可能指通往尘世或仕途的路),让他的生活始终无法真正安定。这里的"路"既是实指,也象征着某种人生牵绊或未完成的心愿。
全诗妙在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完美融合。池塘、老树、鱼鸟这些寻常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带上了情感色彩,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那种"身在家中,心却无处安放"的矛盾心境。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