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站在江边眺望远方故乡的场景,充满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四句是视觉描写:旅人停下马车,在树林边驻足,望着宽阔的江面对岸。虽然已经能望见故乡,但回家的山路依然蜿蜒幽深。这里用"长林"和"大江"的壮阔景象,衬托出人与故乡之间看似很近实则遥远的距离。
中间四句写渡江:船夫招手示意可以渡江,一叶小舟就能载人过江。这里的"一苇"用芦苇比喻小舟,既写出船的轻巧,又暗含"一苇渡江"的典故,暗示归乡之路虽然艰难但有办法。
最后两句抒情:想象故乡的松树和菊花应该还在吧,回去耕种田园就能远离尘世纷扰。诗人通过"松菊"这个意象(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化用),表达了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望得见却难到达"的故乡,比喻人内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一苇横波"的轻巧与"大江"的汹涌形成对比,展现以小博大的智慧
3. 最后用"松菊"和"耕田"两个具体意象,把抽象的"归隐"愿望写得生动可感
诗人通过这样一个待渡的瞬间,写出了所有追求心灵安宁者的共同心境:明知理想生活就在彼岸,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抵达。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