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为广东的风土人情"辩护",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描写广东地貌:北江(曲江)水流湍急多礁石,大庾岭以南的山上多是茅草(暗示土地贫瘠)。通过"水多石"和"山半茅"的质朴描写,既点明地理特征,又暗含自嘲。
中间四句用历史典故展现文化底蕴:宰相张九龄的功绩仍在,禅宗六祖的衣钵犹存;上古舜帝的韶乐仿佛还在回响,韩愈的文章虽零落却仍被传抄。这些典故不着痕迹地说明广东虽地处偏远,但文化传承从未断绝。
最后两句点题:人们总说岭南气候怪异、环境恶劣,但诗人通过追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巧妙化解了古人对广东的偏见。全诗就像用诗意的"解毒剂",把外人眼中的"缺点"转化为独特的地域魅力。
最有趣的是全诗语气,明明是反驳偏见,却用"解嘲"的姿态,不直接争辩而是用事实说话,既有文人的含蓄,又带着岭南人特有的豁达。就像广东人喝凉茶降火,用最温和的方式化解最尖锐的批评。
曾丰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