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淳化阁帖后
君不见秦王一旅定两京,武功文德致太平。
晚年却爱兰亭字,收拾茧纸归昭陵。
前朝淳化号极治,典章文物焕日星。
遗书购求到笔帖,秘府昼静闻登登。
铜驼翁仲两荆棘,况此烂石何足凭。
当时巳愧千载后,影外之影聊相仍。
即今见此遂希世,古意虽远犹典型。
文章于道固小技,而况字画纪姓名。
痴儿传观竞彷佛,至有呕血求其精。
残编断简无足论,此事自关时废兴。
愿君持此待善价,他年不厌家鸡腥。
晚年却爱兰亭字,收拾茧纸归昭陵。
前朝淳化号极治,典章文物焕日星。
遗书购求到笔帖,秘府昼静闻登登。
铜驼翁仲两荆棘,况此烂石何足凭。
当时巳愧千载后,影外之影聊相仍。
即今见此遂希世,古意虽远犹典型。
文章于道固小技,而况字画纪姓名。
痴儿传观竞彷佛,至有呕血求其精。
残编断简无足论,此事自关时废兴。
愿君持此待善价,他年不厌家鸡腥。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淳化阁帖》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历史兴衰和艺术传承,表达了对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
开头用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引入:他靠武力统一天下,晚年却痴迷王羲之的《兰亭序》,甚至将其带入陵墓。这里暗示再伟大的功业也会消逝,但艺术却能穿越时空。
接着描写宋朝淳化年间(宋太宗时期)的文化盛况:朝廷大力搜集书法名帖,文化事业繁荣。但笔锋一转,用"铜驼荆棘"的典故(象征王朝衰败)提醒我们:这些石刻碑帖终究会风化,连当时的收藏者都担心它们难以传世。
中间部分谈到艺术传承的悖论:虽然古人的真迹难得一见,但摹本也能传递精神。作者认为文章书法本是"小技",但人们却为之痴迷,甚至有人呕心沥血追求完美,这种执着令人感慨。
最后给出清醒的建议:这些残破的书法作品本身不重要,它们只是时代兴衰的见证。劝朋友别太执着,不妨待价而沽,同时保持平常心——就像看惯家养鸡的人,不会嫌弃它的味道一样。
全诗用历史故事和日常比喻,揭示了深刻道理:真正的文化价值不在于物件本身,而在于它承载的精神传承。作者既肯定艺术的价值,又提醒人们不要过分痴迷,体现了一种通达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