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一首

春粮了朝炊,细大供十口。
身穷两脚健,天意非汝厚。
前年取荆钗,颇不窥户牖。
甘心似黔娄,习气除夙有。
今年长一女,自省称父母。
方其我少时,岂意今老丑。
时平米谷贱,兄弟仍聚首。
先人敝庐在,清话辰徂酉。
盍簪到诸雏,千指谅非久。
居然小世界,荣悴同一朽。
去城不三里,经岁绝奔走。
登门亦无宾,老树堪尚友。
青毡古家法,迍贱当自守。
能甘此中泉,不饮富人酒。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朴实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感悟。

开头写家里粮食只够做早饭,要养活十口人,虽然穷但身体还算健康,说明老天爷并没有特别优待他们。这里透露出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虽然不富裕,但至少家人健康。

接着回忆前年娶了媳妇("荆钗"指代妻子),媳妇很本分不爱出门,像古代贤惠的妇女黔娄一样。今年有了女儿,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为人父母,感叹时光飞逝,没想到自己也会变老变丑。

中间部分描写了相对安稳的生活:米价便宜,兄弟团聚,祖传的老房子还在,一家人从早到晚聊天。孩子们渐渐长大,虽然现在是个小家庭,但明白富贵贫穷到头来都一样。住得离城不远,但很少进城,也没什么客人来访,倒把老树当朋友。

最后点明主旨:守着祖传的家风,安于清贫。宁愿喝自家的泉水,也不去巴结富人讨酒喝。这种清高自守的态度,展现了普通人对尊严的坚守。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做饭、娶妻、生子这些日常小事,串起人生历程
2. 不抱怨贫穷,反而在平凡中品出滋味
3. 透露出"富贵如浮云"的豁达人生观
4. 最后两句像座右铭,表明宁可清贫也要活得有骨气

这种诗就像邻家老伯的闲谈,没有华丽词藻,但把过日子的大道理说得特别实在,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智慧。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