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中行船的生动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开头两句写雨打在船窗上却不沾湿(可能是油纸窗的特性),东风突然转成猛烈的西风,营造出天气骤变的紧张感。接着用"蓬声萧萧"形容风吹船篷的声响,"河水涩"暗示逆风行船的艰难——船夫使劲拉船,船却不动,人反而被绳子拽得踉跄后退,画面滑稽又真实。
第五句特写船夫雨中狼狈的模样:斗笠被风吹歪,摇摇欲坠。还没到目的地潘葑,沿岸景色已抢先闯入眼帘:柳枝被雨水压弯,像在鞠躬作揖,这些活泼的意象被诗人杨万里(号诚斋)顺手"抓"进诗集里。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风堕笠""人却立"等动态细节让场景活灵活现;二是把柳枝拟人化成鞠躬模样,透着俏皮;三是结尾自称把眼前景象"收入诗集",带着文人特有的小得意。这种将平凡旅途写得妙趣横生的能力,正是诚斋体的独特魅力。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