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顿看似普通的饭食,却暗含深刻的人生感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美食背后的深意
诗人用"绝品醍醐饭"开篇,把一顿饭比作佛家最高智慧的醍醐(精妙道理)。就像现代人吃到惊艳的外卖会拍照发朋友圈,但诗人却说这种美味"人间总不知"——真正的好东西往往不被大众察觉,暗示生活中最珍贵的常常被忽视。
2. 吃饭时的心理活动
"素餐臣节愧"像极了现代人吃工作餐时的愧疚感——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待遇。而"推食主心慈"则展现了领导分饭的温情画面,就像今天上司请团队吃大餐时的关怀。诗人通过吃饭这件小事,写出了职场中微妙的心理。
3. 饮食文化的智慧
诗中提到的"长腰米"、"六寸匙"等细节,就像现代人讲究用特定餐具吃特定美食。最后两句特别有趣:诗人说那些追求"青精"(古代保健品)来美容的人,还不如吃好这顿饭更能养颜。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食疗胜过化妆品"的养生观。
全诗妙在把一顿饭写出了哲学味,提醒我们:生活最深的道理藏在日常小事里,用心吃饭也能吃出人生智慧。就像今天我们说"好好吃饭就是修行",诗人早用一碗饭说透了这道理。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