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寻理想境界的孤独旅程,充满浪漫色彩和哲思。
开头两句"欲觅仙洲路,须乘万里风"直白有力:想找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就得驾驭万里长风。这里用"仙洲"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境地,"万里风"则暗示追寻理想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旅途中的体验:喝泉水时看见云雾从山间升起,躺卧山岭时月光在夜空中流动。这些意象清新脱俗,把自然美景与心灵感悟融为一体。"永夜浑无寐,悲歌莫与同"道出了孤独感——漫漫长夜无法入睡,连悲伤都无人共鸣,凸显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寂寞。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起身时看见残存的树影,小楼东边的景色清幽绝伦。这个画面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清绝"二字既写景,也暗示经过漫长追寻后,终于在平凡处发现超然之美。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既向往远方又安于当下的矛盾心境。诗人用登山望月的经历告诉我们:理想或许遥不可及,但在追寻的路上,那些与自然交融的瞬间、那些独处时的感悟,本身就是珍贵的收获。诗中"饮泉"、"卧岭"的闲适与"悲歌"、"无寐"的孤寂形成对比,最后归于"清绝"的平和,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既追求超脱又不离现实"的人生态度。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