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庙荒凉、自然野趣的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破旧的纸幡挂在湿漉漉的高枝上,暮色中烟雾缭绕。来庙里祈求平安的多是过往的船夫。雷声仿佛还在古老的岩石上回荡,雨水打湿的荒废祠堂早已无人记得它的年代。这里用"纸幡""荒祠"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沧桑寂寥的氛围。
中间两句突然转入生动的自然描写:翠鸟藏在低垂的竹叶间梳理羽毛,远处芦苇的白花在风中摇曳,仿佛要触及天际。这两句画面明快,与前面的荒凉形成对比,展现了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说自己如今年老,早已放弃封侯拜将的远大抱负,只准备像范蠡(计然)那样驾一叶扁舟归隐。这里用"封侯万里"与"扁舟"的对比,表达了从壮志凌云到淡泊归隐的心境转变。
全诗通过荒祠古庙与自然生机的对照,最终落脚到人生选择,在沧桑感中透露出豁达。语言上既有"雷轰古石"的雄浑,也有"护羽翠禽"的细腻,刚柔相济,耐人寻味。
张以宁
(301—1370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