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司徒薛公还京师
海珠寺前一杯酒,送君奏凯还京师。
君还京师我独留,执手不忍遽别离。
与君一载同相处,君总刍粮我军旅。
同心戮力功已成,共羡君才世无比。
积粮如山帛如丘,千金重赏先伐谋。
人言不殊萧相国,我道更胜张留侯。
平生节操清如许,秋月冰壶真可拟。
萧索行囊薏苡空,惟有图书为伴侣。
海风飘飘瘴雨收,乘潮解缆不可留。
扬扬意气长啸去,道傍人羡如仙舟。
高秋入见天颜喜,太常尽把奇勋纪。
三台八座定无疑,从此皇恩常眷倚。
丈夫报国思致身,江湖庙堂同此心。
君去我留不须论,要取芳名冠古今。
君还京师我独留,执手不忍遽别离。
与君一载同相处,君总刍粮我军旅。
同心戮力功已成,共羡君才世无比。
积粮如山帛如丘,千金重赏先伐谋。
人言不殊萧相国,我道更胜张留侯。
平生节操清如许,秋月冰壶真可拟。
萧索行囊薏苡空,惟有图书为伴侣。
海风飘飘瘴雨收,乘潮解缆不可留。
扬扬意气长啸去,道傍人羡如仙舟。
高秋入见天颜喜,太常尽把奇勋纪。
三台八座定无疑,从此皇恩常眷倚。
丈夫报国思致身,江湖庙堂同此心。
君去我留不须论,要取芳名冠古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送别好友薛公回京时写的,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送别场景与回忆共事时光(开头到"惟有图书为伴侣")
诗人在广州海珠寺前设酒送行,用"执手不忍"的细节表现不舍。他们曾一起共事一年——薛公负责粮草后勤,诗人负责军务,配合默契就像汉代的萧何辅助刘邦。诗人特别称赞薛公的才能胜过张良("张留侯"),用"积粮如山""千金重赏"等具体事例说明他的贡献,又用"秋月冰壶"比喻他清廉的品格——行李简朴得像汉代马援一样("薏苡空"的典故),只有书籍相伴。
2. 壮别与对未来的展望("海风飘飘"到"从此皇恩常眷倚")
描写启程时的豪迈景象:海风瘴雨消散,船只扬帆而去,路人羡慕薛公如仙人般潇洒。诗人预想薛公秋天面见皇帝时会受嘉奖,"三台八座"暗示他必将担任重要官职(明代三台指三公高位,八座指尚书等高官)。
3. 升华主题:报国之心(最后四句)
跳出离愁别绪,强调无论留在地方还是回朝为官("江湖庙堂"),报效国家的心是相通的。结尾"要取芳名冠古今"既是勉励友人,也彰显了明代士大夫追求青史留名的共同价值观。
全诗亮点在于:
- 用"萧何""张良""马援"等历史典故赞美友人,但解释得自然贴切
- 既有"执手不忍"的柔情,又有"扬扬意气"的豪迈
- 最后将个人情谊升华为家国情怀,格局开阔
- "秋月冰壶""薏苡空"等比喻生动体现了文人品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