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暖感人的师生互助场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寒冬中的温情。
开头四句像电影特写镜头:毛笔(秃颖)冻得笔毛结冰,砚台(老泓)倒进热水就成了水晶碗。一位老师与两个穷学生结成友谊,两个学生冷得话都说不利索。这里用"须作冰""水精"等夸张比喻,突出天气极寒。
中间五句最精彩:老师饿得肚子咕咕叫(饥虫鸣),却连夜写信给火神(祝融)对战冬神(玄冥)。更派出一队"红玉麒麟"(这里指火炉或暖炉),带领着"有脚春"(拟人化的暖气)来助阵。诗人把取暖过程写成神话战役,普通火炉变成神兽,暖气成了会走路的春天,充满奇幻色彩。
最后三句画风突变:暖和过来的学生精神焕发,但当他们摸着发烫的暖炉(炙手)时,突然感动得眼泪横流。原来"疆和先生仄仄平"这句既指学生抽泣的节奏,也暗示老师作诗格律严谨(平仄),更暗含老师生活清贫(居所狭小)。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把取暖写成神话大战,枯燥日常顿时生辉;二是"热泪"与"暖炉"形成温度碰撞,情感张力十足;三是结尾双关语,既写哭声又赞师德,还交代了老师清贫仍助学生的背景,余味悠长。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