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叶司马(元垲)题倪文贞张忠烈二公诗画扇合卷

琴楼书画罗璜琮,中有干霄灼灼双玉虹。
云是二百年来忠臣之墨宝,下使凡笔皆奴佣。
我来展卷肃跪拜,知为忠烈诗与文贞画。
是何卷石癯且奇,大草小草相离披(画为卷石,间以草)。
蓬麻苦扶不能直,矢心耿介苍穹知。
是何短歌呜且咽,江濑天风挟悲激(诗为公在京口闻笛作)。
岸巾横槊思孝皇,北固河山入昏夕。
吁嗟乎,鼎湖龙去鳌柱折,牧羊一曲凤山裂。
坚顽莫补娲皇天,声泪都为杜鹃血。
荔峰秋月姚江潮,空向云膜生惨碧。
抚我文贞画,读我忠烈诗。
南都之事尚可为,此言岂与冰槎期?
叠山迟死文山早,此词岂为衣云悲?
胡为二公毅魄若相结,共御乾坤清气来支持。
一诗一画寻常物,亦竟两两璧合羲娥辉。
君不见虞山崇诗名,维扬传画客。
笔墨流落污人间,泥涂弃之无足惜。
何如忠烈之烈,文贞之贞,忠义润色文章林。
瓮天劫火不能毁⑴,清风招入琴楼琴。
琴楼琴,莫弹舜水曲,莫谱羊山吟。
阑残几点蟾蝫汁,中有千秋不死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对两位明朝忠臣(倪元璐和张煌言)诗画合卷的题咏,核心是通过赞美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忠烈气节,表达对民族气节的崇敬。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惊艳(前4句)
用"双玉虹"比喻诗画合卷的光芒四射,说这两件作品让普通艺术品都显得平庸。就像我们看到传世珍宝时会自然产生敬畏感。

2. 细赏作品(5-16句)
- 画作部分:描述倪元璐画的怪石野草,说石头虽然歪斜但宁折不弯,就像忠臣的骨气。用"蓬麻扶不直"生动表现坚守原则的姿态。
- 诗歌部分:形容张煌言的诗像江风呜咽,让人联想到他横槊赋诗的英雄形象,暗含对明朝灭亡的悲愤。

3. 情感升华(17-26句)
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亡国之痛,说这些作品承载的精神就像补天石和钱塘潮一样永恒。特别点出"南都之事尚可为",展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4. 对比批判(27句至结尾)
- 通过对比:批评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虞山诗派、扬州画派)的作品不值一提,反衬忠臣作品的可贵。
- 结尾点睛:说墨迹里藏着"千秋不死心",就像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点明精神永存的主题。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三层递进:
- 先让我们看见艺术之美(诗画本身)
- 再让我们感受人格之美(忠贞气节)
- 最后领悟这种美能超越时空(劫火不毁)

就像我们今天参观烈士纪念馆,先是欣赏老照片的构图,继而感动于照片背后的故事,最终明白这种精神永远值得传承。诗人用"一诗一画寻常物"到"千秋不死心"的转折,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