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明朝末年动荡的时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臣遭遇的愤懑。
开头两句说作者喜欢读庄子的《逍遥游》,向往那种自由超脱的境界,但现实却是国家急需人才,千里之外也要迎接贤士。这里用典故暗示时局艰难,需要能人救国。
三四句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周勃是汉朝功臣,晚年却被诬陷入狱;萧何为了自保故意贪污。这里暗指当时大臣周延儒(宜兴人)被皇帝赐死的事,讽刺朝廷忠奸不分,有功之臣反而遭殃。
五六句直接描写战乱:北方有清兵入侵(辽蓟),南方有农民起义(荆襄),国家内外交困。最后两句写许多志士请求参军抗敌,朝廷军队集结,决心保卫疆土(珠厓指海南岛,这里代指国土),表达了危亡之际仍不放弃的希望。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描写,展现了明末内忧外患的局势,既有对忠臣冤死的愤慨,也有对抗敌保国的期待,情感深沉而复杂。作者用典巧妙,把个人感慨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