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荆南王君行牧斋
千斤黑牸将黄犊,八岁山童手坚竹。
呵牛行前童御之,坤艮为谦直初六。
夷山入地山已库,微阴更在山之麓。
观爻玩象谦复谦,不待占辞意先足。
姬公作繇更何言,利用直堪航四渎。
虽然用著体未明,后学相寻谁与告。
拳拳鲁叟重抽关,此路欲此须自牧。
有如子稚母更柔,弭耳阿童惟所逐。
晓随鞭影上罔峦,暮载歌声返茅屋。
不知身大童子小,但觉气和情性熟。
王郎于我丈人行,少秉谦爻晚尤笃。
自称身是牧牛人,不向天家请官粟。
书来蜀道告我言,牧事年来有条目。
成时直到东家矩,造端先自西邻牿。
邪闲诚存定章程,右確龙潜防反覆。
已将四语了卿法,更用一言从我卜。
我生冉冉向无闻,此事駸駸下乔木。
三年道路寡师友,万里奔驰妨诵读。
角羁闻道老无成,此语最悲那可复。
急须水落下夔门,走向牧斋听一曲。
呵牛行前童御之,坤艮为谦直初六。
夷山入地山已库,微阴更在山之麓。
观爻玩象谦复谦,不待占辞意先足。
姬公作繇更何言,利用直堪航四渎。
虽然用著体未明,后学相寻谁与告。
拳拳鲁叟重抽关,此路欲此须自牧。
有如子稚母更柔,弭耳阿童惟所逐。
晓随鞭影上罔峦,暮载歌声返茅屋。
不知身大童子小,但觉气和情性熟。
王郎于我丈人行,少秉谦爻晚尤笃。
自称身是牧牛人,不向天家请官粟。
书来蜀道告我言,牧事年来有条目。
成时直到东家矩,造端先自西邻牿。
邪闲诚存定章程,右確龙潜防反覆。
已将四语了卿法,更用一言从我卜。
我生冉冉向无闻,此事駸駸下乔木。
三年道路寡师友,万里奔驰妨诵读。
角羁闻道老无成,此语最悲那可复。
急须水落下夔门,走向牧斋听一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牛图景,同时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开头生动刻画了一个8岁牧童放牛的场景:黑母牛带着小牛犊,牧童手持竹竿指挥牛群前行。这里用《易经》中"谦卦"的意象,暗示谦逊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就像牧童温和地引导牛群一样自然。
中间部分通过牧童与牛的互动,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清晨赶牛上山,傍晚哼着歌回家,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强弱之分,只有融洽的情感。这种画面其实是在比喻理想的人生状态——保持谦和,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后半部分转向议论,提到一位叫王郎的长辈,他自称"牧牛人",拒绝做官领俸禄,专心过简朴生活。诗人借此表达对谦逊品德的推崇,同时反思自己奔波劳碌却无所成就的处境。
最后诗人流露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渴望去听王郎讲述牧牛之道,暗示想学习那种淡泊明志、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全诗妙在将日常放牛场景与《易经》哲理自然融合,用看得见的田园画面,讲看不见的人生道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简单生活中,保持谦和、回归本真,或许比追逐功名更能获得内心的满足。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