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小圃城南用渊明归田园居韵六首 其六
长安冠盖区,九轨三广陌。不知乌帽底,谁独适吾适。
定无羊求子,相与数晨夕。莫言三径微,永杜声利隙。
流风有仍孙,心不受形役。朱门见蓬户,华榜标世绩。
二仲倘可睎,忘年赖谦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之一,题目是《得小圃城南用渊明归田园居韵六首 其六》。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中和田园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超脱态度。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长安城中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
诗的开头两句,“长安冠盖区,九轨三广陌。”描述了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其中“冠盖区”指的是居住在长安城中的达官显贵,“九轨三广陌”形容街道宽广,车马众多。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繁华喧嚣的感觉。自我心境与他人
“不知乌帽底,谁独适吾适。”这里说的是作者不知道在这样繁华的环境中,谁才是真正感到自在和舒适的人。乌帽在这里是指古代士人戴的帽子,通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这样的转折点,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自问自答的感觉。与羊求子的情谊
“定无羊求子,相与数晨夕。”提到“羊求子”,典出《后汉书·羊陟传》,羊陟和羊续是好友。这里用“羊求子”来比喻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作者希望与友人共度时光,享受晨夕间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
“莫言三径微,永杜声利隙。”“三径”是古代指隐居者的路径,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意思是不要说隐居的小径很窄,要永远远离名利场的纠纷。修身养性
“流风有仍孙,心不受形役。”这里提到“流风”指的是随风而逝的风尚,暗示作者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其中“仍孙”可以理解为继承传统美德的人,强调内心不受外在形迹所束缚,保持内心的宁静。对比城市的奢华与隐居的朴素
“朱门见蓬户,华榜标世绩。”这里通过对比皇宫和普通人家的门户,以及豪华的门牌和简朴的生活,展现出作者对物质奢华的超脱和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
“二仲倘可睎,忘年赖谦益。”“二仲”指的是古代的两个隐居贤人,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有德行之人的向往。希望能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勉励、分享彼此的经历。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城市繁杂与田园宁静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诗中不仅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高洁品格。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