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老人行

云南老人老无力,藜杖支腰陇头立。
道逢蜀客话平生,时复仰天长太息。
自言贯属泸水湄,泸水边徼滨獠夷。
夷人之性(汪本作之性情)类蛇豕,频肆毒螫为疮痍。
十五年前多寇盗,一境骚然不相保。
民禾收刈虏人家,戎马偷衔汝江草。
近来风俗都(汪本作多)变移,卷却旌旂张酒旂。
牛羊村落晚晴处,烟火楼台日暮时。
两眼昏花两鬓雪,喜见升平好时节。
茅屋横吹一笛风,野店携归半瓶月。
问翁致此何因缘,道是江阳太守贤。
鼓琴弦歌不生事,十年静治安吾边。
郑国国侨去已久,谁信人间准前有。
异日刊为德政碑,请问云南陇头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云南老人的故事,通过他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边疆地区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

老人拄着拐杖站在田边,遇到四川来的旅客就聊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自己老家在泸水边,那里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区。过去少数民族常来侵扰(诗中用"毒蛇野猪"来形容他们的凶猛),十五年前到处是强盗,百姓种的庄稼被抢走,战马偷吃江边的草。

但最近风俗完全变了:战旗换成了酒旗,傍晚能看到村落里的牛羊,城市里升起炊烟。老人虽然头发花白眼睛昏花,却高兴能见到这太平景象,现在他能悠闲地吹笛子、打酒喝。

旅客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老人说多亏了江阳太守(地方官)。这位太守像古代名相子产一样贤明,用礼乐教化百姓,十年间让边疆安定太平。老人最后感慨:这样的好官世间少有,要为他立功德碑。

诗的魅力在于:
1. 用老人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展现了边疆从乱到治的变化
2. 对比手法强烈:战旗/酒旗、强盗出没/牛羊成群
3. 生活细节传神:老人吹笛打酒的画面特别有烟火气
4. 通过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赞美官员,比直接歌颂更有说服力
5. 最后点出太平盛世的根源在于官员治理有方,但又不显得说教

这就像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小缩影,让我们看到好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真实改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