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裴季和家有竹居典簿中都国学种竹数竿想像故园之意
客舍仍栽竹,殷勤忆故园。
乱枝交窄径,轻筱拂卑垣。
曙色烟凝几,秋声月在门。
杀青编汗简,浮碧注山尊。
斸笋供春祀,行庖具夕飧。
高人频驻屐,俗士竟回辕。
虽与山林远,终无市井喧。
晋贤名未泯,唐逸兴犹存。
彷佛龟山路,依稀雁荡村。
南归遂幽息,投老更何论。
乱枝交窄径,轻筱拂卑垣。
曙色烟凝几,秋声月在门。
杀青编汗简,浮碧注山尊。
斸笋供春祀,行庖具夕飧。
高人频驻屐,俗士竟回辕。
虽与山林远,终无市井喧。
晋贤名未泯,唐逸兴犹存。
彷佛龟山路,依稀雁荡村。
南归遂幽息,投老更何论。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叫裴季和的人,他在京城做官时,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几竿竹子,借此怀念家乡的竹林生活。全诗通过竹子这个意象,表达了官员在繁华都市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写种竹的原因:虽然住在官舍,但种竹子是为了缓解思乡之情。竹子乱枝交错、轻拂矮墙的景象,正是家乡竹林的缩影。
中间八句用一系列生活画面展现竹居的雅趣:清晨竹影映书桌,秋夜竹声伴月光;用竹简写字,用竹杯喝酒;春天挖笋祭祀,晚上用竹筒做饭。文人雅士常来赏竹,而庸俗之人却掉头就走——说明这种清雅生活不是人人都懂欣赏。
后六句升华主题:虽然身在官场远离山林,但有了这片竹林,就能避开市井喧嚣。这里既有晋代竹林七贤的风雅,又有唐代隐士的闲情。最后四句说这片竹林让他仿佛回到家乡的龟山、雁荡村,表达了退休后归隐田园的愿望。
全诗妙在"以小见大":通过种竹这件小事,折射出古代文人"身在庙堂,心向山林"的矛盾心理。竹子既是思乡的寄托,也是保持精神高洁的象征。诗人用"烟凝几""月在门"等细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竹居生活的清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