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复愁十二首》,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背景和含义。
首先,诗的题目是“复愁十二首 其六”,这里的“复愁”可能是指诗人在写作时心境上的反复忧愁,或者是对于复杂社会问题的反思。诗人把这种愁绪分成了十二部分来表达,这是其一。
诗歌内容大致如下: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翻译成现代语言,可以理解为:
胡虏(指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来就没有强大的时候,战争却一直没有停止。普通百姓们只能听那些年轻人谈论,说到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封侯的机会。
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背景描绘:诗人通过描绘战争不断、少数民族侵扰的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动荡不安的局面。战争的频繁意味着百姓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无法安宁。
2. 角色刻画:诗中提到“闾阎听小子”,这里的“闾阎”指的是平民百姓,“小子”则是指年轻人们。这种角色设定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缺乏自主权和决策权的情况。年轻人的心思和梦想被局限在如何寻求功名利禄上,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行动。
3. 情感传达:整首诗通过较为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无奈与不满。诗人似乎在用质问的方式,揭示了普通人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4. 主题思想: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于战争的无止境以及普通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中某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和百姓利益的行为。
综上所述,“复愁十二首 其六”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