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凉破败的寺庙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前两句写寺庙的环境:寺庙的地界连着周围的树木,小路上长满青苔,被围墙隔断。这里用"连"和"掩"两个动词,表现出寺庙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暗示久无人至的荒凉。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突出寺庙的衰败:破旧的屋子没有僧人居住,但在深秋时节却有游客造访。猿猴在光秃秃的树上哀鸣,饥饿的鸟儿站在香台上。这些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本该香火鼎盛的寺庙,如今却成了动物的栖息地。
最后两句意味深长:当年高耸的佛塔依然矗立,但就像被阴云笼罩一样,再也看不到昔日的辉煌。这里的"阴云"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着寺庙往日的荣光已被时光遮蔽。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沧桑之美。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破屋""秃树""饥鸟"等意象,自然流露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诗意更加含蓄深远。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